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我对知识开放的理解和态度

2024-01-04 10:50
题图
(题图由AI生成)

很多企业管理咨询大师热衷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像是又一个万能容器,好坏正反都能套用,能褒能贬,进退自如,可以立于话语权不败之地。哈哈,我最喜欢这种不靠谱话题了,因为它最不容易被人揪到把柄,我便可以肆意胡说八道。所以,这篇我就来说说,我自己的这家一人企业(字面上和实质上都只有我自己一人)的企业文化。谁说一个人就不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啦?章北海同志不就说过,“思(si)政(xiang)工(gang)作(yin)应当先行”么? 从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刚开始有关于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记忆的时候)起,我就对“开源”(或者更准确说是“免费”)抱有极其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很穷(当然现在也很穷),买不起软件(其实当时也基本都买不到),于是只好什么都用盗版,并且认为“这些对全人类都有益的知识和成果,就该无偿分享给全世界人民使用”。后来,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思想的片面和局限。尤其是当以程序员为养家糊口职业时,才从受香火泥塑们的角度,觉醒了“软件就该收费啊”这样的立场,凭啥白嫖啊是吧(当然,那时候也还没有“白嫖”这个词)。

再说小时候的另一件事:大约在我上高中阶段,曾经通过邮局订阅过两年《生命的化学》(该杂志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这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真正的学术期刊。那时候我还看不懂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只是纯粹觉得杂志标题很酷,于是每个月都翘首以盼,等待邮递员送来纸质刊物。每期杂志都并不厚,但纸质精良,简约的杂志封面,浅红色和白色的色调,配上诸如细胞结构或生化过程的示意图,在那个流行《生化危机》游戏的年代,显得特别科幻和高级。这些杂志曾被我反复翻了又翻,有时候还从中大篇幅抄写内容(包括插图)出来,并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把其中的内容全部看懂。很可惜,后来这些杂志都已散失,被时间长河所吞没。

当时,可能在某期杂志的某个角落,登载了一则关于提供各类学科的学术论文完整目录售卖的广告(具体是哪个单位我忘记了)。我看到后,感觉像是在茫茫海洋中飘零多年的海盗,终于找到了记载有世间最大宝藏的藏宝图,便鬼使神差地写了封询问信件(是的,是那种用信签纸和钢笔,手写出来的信件,而非现在的电子邮件),跑到邮电局去,几乎是顶礼膜拜式地,郑重地贴上邮票,将其投入邮筒寄出。之后,大概过了一两个月,在我几乎把这件事彻底忘记后,我收到了信件回复,除了简短的回复外,还附有一份纸质打印出来的清单和相应价格,回复中问我想订阅其中哪个套装,需要纸质版还是光盘。详细的内容我现在几乎全都不记得了,唯一能记起来的就是价格,最便宜的价位应该是五十万元。当时的我,视一千元为天文数字,第一次领略了“知识是真的非常非常宝贵”,然后就不敢再有然后了。

许多年之后,我开始读研究生,终于踏上学术研究这条路。面对大量文献需要以昂贵的价格支付费用后,才能阅读其原文,为自己的贫穷感到深深自责。贫穷不仅限制了想象力,无疑也限制了知识传承和创造力。穷人应该是没有资格搞学术的,连一窥的权利也不该拥有。这种经历和感受,让我后来在听到“在发表文章阶段收取高额版面费,以确保文章发表后,能免费提供给所有人阅读”的模式时,感觉像是《黑客帝国》中那乌云笼罩的绝望世界上空,突然被神力撕开一条裂缝,透过一线刺眼的光芒来。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知识开放。它能让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不因其在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面的落后,而完全丧失了拥有知识的权利(包括“改变现状,从而获得并拥有这些知识”的权利)。

如今,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这些各方利益纠葛。我理解“毕竟我们大家都要吃饭啊”这样的现实,但我仍然会尽量选择站在支持知识开放的立场。设身处地想,如果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和创作的东西,被人剽窃使用,导致原本应该自己获得的回报,被别人完全没有负担(包括操作成本和心理负担)地截获、窃取和侵占,自己肯定也会为这种受损和伤害而难过的。但这些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各种公开知识带来的“红利”,生信专业尤其如此,从人类基因组信息及其注释,到各种临床队列组学数据,到各种不同物种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检测数据,都是我们反复徜徉其中的宝藏。如果所有这些,都一律进行严格“保密”,并根据每个人或每个组织的资源占有情况来进行重新分配,最后必然会因为马太效应不断加剧,而将知识阶层或知识集团固化下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否因此撕裂并演变成不同的许多物种,也许都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幸运的是,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为知识开放持续做出努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智力顶尖者,并自称“极客”(这并不仅限于计算机软件行业)。他们公开自己的技艺,并在这种“我公开所有信息,所有人都可模仿,但我仍然可以做得更好”的自信中获得满足感。这种文化激励着我,塑造自己的能力、品格和企业。过去,作为打工人,人轻言微的我,没有太多话语权和选择权;但现在,我想我应该可以试试了。 这就是我的“企业文化”的起点。

--- END ---

注:本文首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