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十六世纪的“开源”英雄

2022-01-29 20:19

Image (题图为彼得·保罗·鲁本斯的油画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

前几天写过一篇《山雨欲来的开源世界》。今天这篇,我想由“开源”引申开来,说说那些与“为人类盗取火种”一样值得尊敬的行为和精神。

关于开源,通常是指计算机软件的源码公开,所以这个词的应用时间范围,通常也仅限于计算机发明后的这半个多世纪。然而,类似的精神,打破知识垄断,促进知识公开分享,却肯定是更加悠久的事。到底有多悠久,这个问题可能很难考据。不过可以试想一下,生活在远古的人类,受野兽、疾病、伤痛之困,一生必然相当短暂,若不能共享经验,只怕生存会更加艰难,此情此景,分享几乎会是一种由本能促成的必然行为。

不过本文不想追溯那么远,只想截取十六世纪的某个时代断面,用其中一个看似传奇的人物的缩写片段,来感受下历史上的“开源”精神。这个人物及其故事,来自之前我推荐过的书籍《科学史新论》,其中的第一章《知识公开:16世纪采矿与冶金著作中的理想及其语境》。我曾在《我近两年的阅读回顾及精选书单》一文中写过该书的推荐书评,不过那段书评写得概括笼统,错失了很多细节,本文则试图重新捡拾一些亮闪闪的碎片。

2

1348 年至 1350 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几乎一半人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重创,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慢慢重新复苏起来。15世纪上半叶,人口数量逐渐恢复到一定水平后,用于铸币和枪支制造的金属需求迅速扩大,导致采矿和冶金因供应短缺而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发现有利可图的各种身份的人都蜂拥进来,最终促成了十六世纪的欧洲矿业繁荣。

采矿和冶金并非人类依靠徒手和本能就能完成,它们需要技术方法的传承。而这样的传承,在十六世纪竟然大规模地发生了。要知道,在此之前不久的“炼金术”,通常都严格遵循着保持神秘操作的传统,从不愿与他人分享“大量制造黄金”的知识。

在这些进行知识传播的人中,有一位意大利锡耶纳人,名叫比林古乔(Vannoccio Biringuccio)。他写过一本《火法技艺》(De la pirotechnia),详细阐述采矿冶金相关知识,并向公众敞开。这本书出版于1540年,为作者去世后两年。而书中的文字所展现的鲜活力及技术细节描写,透露了这位传奇人物生前亲自参与的丰富实践。其话题丰富,涵盖“矿石、试金和熔化、将金银分离、制作合金、青铜铸造、金属熔炼、枪支、火炉、用于武器和节庆的火药”等领域。

3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种书籍的读者受众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忽略这样的问题及思考,我们就经常会陷入认知的偏见。

书籍的影响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经常忘记这个事实。都不用把历史的时针回拨到几个世纪前那么久,仅仅是几十年前,真正的“完全看不懂文字”的,也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文盲”,也占据了整个人群的绝大多数。能够依靠书籍阅读,获得直接影响的人,终究只是小部分。大多数人只能通过他人的口口相传,才能获取相应知识。就像在旧社会村落里,识字的乡绅,扼住了知识传播的关键节点,地位和影响力自然不同。

即使到了当今,绝大多数人都能正常阅读,知识的传播和渗透能力也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然而,即使火爆至百万阅读量,放到十多亿人口的基数一比较,也仅仅是千分之一的比例。也就是说,我们以为的传遍了整个世界的消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可能还对其一无所知。

尤其是像上面提及的《火法技艺》,这样一本关于采矿冶金的专业类书籍,讲述技法本身,其读者应该是直接参与相关劳动的工人,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如何,真的可能通过阅读该书,直接汲取到足够的知识吗?这真是个让人忧伤的问题。

4

事实上,比林古乔的书籍,并非只写给技术工人,他也写给其他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上层人物”。他在书中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得非常集中而且详细”,做过解释:是“因为我考虑到,你们(所指对象身份不明)对于我在论著中描写的矿业没有一丁点儿知识。”

之所以定位如此,跟比林古乔的社会角色和主张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由于他在开矿、冶金和枪支铸造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他获得了权贵们的大力支持,包括各种资金赞助,他也因此在不同领域都成就了成功的职业生涯。这些资助帮助他在德国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旅行,在诸如矿山和铁厂担任不同职位,并由此获得关于矿业和金属加工活动的第一手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其个人价值。

“比林古乔主张大力开发矿产资源,他颇为苛刻地认为,商人经营的商业资本主义是糟糕的另类选择。”只因为后者对于开矿的风险表现得“胆小如鼠”,以至于肯定会错过“意大利有丰富的铜储量,但是那里很少被开采”的丰厚收益。他认为“他们的损失就是咎由自取”,“矿物和金属是上天给予的丰富祝福”,如果人们不去开采,是“误己、误国以及耽误自己的故土”。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书籍读者,一部分定位为其潜在资助人,他用这样的“硬核的商业计划书”,说服更多投资人对他放手一搏。而事实上,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策略,他在很多领域,银矿、铸造厂、军需厂等,都曾担任要职,甚至“曾经一度拥有对锡耶纳地区的硫磺垄断”。

5

虽然从动机上看,比林古乔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多么无私的人物。但他的确身体力行,把相关的技艺传播开,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前进。他在书中留下了一些自己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不能排除做过某些美化,但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更高级、更纯粹”精神的萌芽和现实落地形式。下面摘录几句:

“我心甘情愿地做这个,为的是你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学问,也因为我确信新信息总会让人的思想有新发现,从而获得更多信息。的确,我确信,关键是唤起这些智慧的人,让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得出某种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就无从抵达甚或几乎无法靠近的结论。”

比林古乔指责那些保护技艺秘密的人:“所谓的秘密,被欺诈性地用于表明某些让人以为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面纱下(关于制造枪膛的不同看法),这些人假装有大秘密,并通过谎言来提高自己的名声,声称鹿不能逃脱他们的枪口,许诺他们的枪不光能射出子弹,还有闪电。”

比林古乔还描写自己如何花钱去学习用水银从金属屑中提取金和银的做法,这是最早明确讨论汞混合过程的文字:“因为想知道这一秘密,我给了那个能教我的人一枚价值25个金币的钻石戒指,我也向自己保证,把这项活动赢利的八分之一分给他。”反过来,他又向读者泄露这个秘密,“不是为了让你们因为受教而付给我钱,而是为了让你们能估量它的价值而更加珍视它。”

6

我是去年年初阅读的这本书,当时非常感慨。

推动我们今天的开源分享与追求技术极致的精神,由来已久。并不只是计算机世界才有。当时我曾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拥有财富已是超越大多数人的幸福,还能用财富推动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则是叠加的幸福。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和我身边的人,能保持初心,能成就如上所想。

--- END ---

注:本文首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