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假如意外穿越,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确定时间

2022-01-23 02:18

Image (题图截取自电影《黑客帝国》)

1

众所周知,宇宙始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而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放在宇宙这样的宏观尺度中,整个人类历史,即使高估到数百万年,也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一个广为流传的直观比喻是,把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成为一天24小时,智人的出现,大概也就是接近零点的最后两秒。

人类渺小至如此,让我们时常忽略很多宏观变迁的事实,而误以为时间似乎总是均一的,即一个事件的发生,平移到不同的时间上,也会同样发生。当然,如果是穿越剧,大概可以通过服饰等文化元素来加以区分,但万一是穿越到某个剧组或是元宇宙空间呢?

姑且忽略穿越元素,还是回到时间均一性的问题上来。让我突然产生一种被敲醒的感觉,是在读到《超重:重塑元素周期表》一书的引言中的一段话,这是描述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核试验后果的:“它产生的影响将一直伴随我们,人类在这里创造的放射性物质已经通过大气蔓延至整个世界,地球的本底辐射也因此提高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塑料的发明。近年的环境学研究,报道了微塑料的广泛且大量的存在,存在于各类生物的体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有某种便携的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本底辐射、微塑料颗粒,甚至环境病毒种类等,我们是可以推断出自身所处的年代范围的,至少可以区分“XX事件前”与“XX事件后”。

2

出于好奇和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关于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可能的不同度量方式。如果这种加速度本身可测定,也很可能会是一种帮助判定“穿越后所处时代”的方法。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可惜暂时找不到出处了),提到一个说法,比较有趣:让100年前的人,穿越回1000年前,他可能并不会感觉有多大的不同;而如果让当代人,穿越回哪怕只是几十年,其惊诧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前者。这就意味着,可以用某种“导致足以惊诧的最短时间跨度”来衡量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速度。距离当代越近,这个时间跨度就越短,世界正在加速进步,加速到我们已很难想象10年后会与现在有多大的不同。

最近读《财富的起源》,其中有一段关于增长的描述:

对于大多数的生产过程来说,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随着投入资源的不断增加,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罗默认为,在生产技术的情况中(比如我们可以将研发当作生产技术的一个环节),这个逻辑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在知识上的投入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累积,收益就会越来越高。今天,人们在微芯片和生物技术上投入一小时进行研发所得到的收益,比1900年在蒸汽机和电报机上投入一小时进行研发所得到的收益要高。罗默在他的模型中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反馈、一种良性的循环,在这种循环里,在技术上投入得越多,一个社会就会越富有,未来在技术上的投资收益也就越高,结果就是无限的、指数级的增长。在技术投资上不断增加的回报将赋予经济增长的脚踏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 这是对加速发展的一种解释,可以看做知识在整个人类群体和文明中的积累,以及在各种产品、生产线、研发平台中的价值蕴涵。而这种蕴涵,看起来似乎是可以无限“堆叠”的。

3

记得在大约1997年的《电脑报》上读过一篇文章,介绍如何把一张容量仅720KB的软盘,做成可启动MS-DOS界面的自启动盘,并且还携带各种必要的命令行小工具,文章的标题大概类似于“XXX荒岛求生”,因为它便于携带,且专治各种电脑无法启动的疑难杂症,在当年可谓江湖行走之佳品。也是这样的早期洗脑,让我后来对于C/C++语言社区的“一言不合就自己实现一个”文化深感认同,浪费了不少时间干“重新制造轮子”的事。

最终抑制我不再这么去干的,是很多“从头实现”的确已经不太可能做到了。就比如,我相信大多数狂热的计算机爱好者,都会有自己从头写一个操作系统的冲动,但时至今日似乎也只有Linus大神完成了这项壮举。即使是众多机构,号称原创开发了操作系统的,其实基本也都只是基于Linux系统,做些边角改动而已。

然而,近些年开发工具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魔法表现,让我对“单枪匹马完成某些巨型工程”似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诸如TabNine这样的插件,借助深度学习,根本就无需仔细理解计算机语言的语法本身,依靠大量数据的训练,就可以自动提示并快速录入整段代码,而且效果甚至胜于其他基于语法判断的尝试,这种开发效率提升,真不是十几年前能想象的。

各种开发框架日臻完善,以至于不太复杂的产品需求,甚至都可以“无代码”地完成。目前最难的大概也就是对行业业务的理解,对需求的描述和提炼,纯粹只做代码工作、而不深入理解业务的程序员,应该也确实非常匹配“码农”的自嘲称号,被AI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4

除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外,其他各个领域,也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正引以为傲的、自以为存在足够安全护城河的业务,在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要从头复制出来,真的有那么难吗?

这种场景在穿越剧中很常见,主角的头脑里带着现代化的知识,在古代把金属冶炼、兵器制造、兵法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分分钟改变历史进程,成为异世界中神一般的存在。虽说穿越剧普遍夸张,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能。

这样的快速复制能力,到底是容易还是困难,大概是跟所处行业和凝练的技能工具平台相关的。很多成功的公司,其实也都赢在快速跟随复制,这充分说明了这种能力的价值。更何况,几乎所有的创新,都必然源自过去的积累,包括来自大量模仿的积累。

信息的传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贸易战、技术专利保护、政治利益立场等诸多因素,都会限制数据信息共享,从而在局部场景中造成撕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帝国即将陷入混乱之际,心理史学的创立者哈里·谢顿,带领数万人,在一个银河边缘的鸟不拉屎的洪荒星球,重建起人类文明。我时常会设想:若真发生这样一次类似于演化上奠基者效应的事件,要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人类文明压缩到便于携带和重建的状态呢?也许,追求从头模仿和快速复制,会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 END ---

注:本文首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