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获取高质量信息
Image 1
没有持续且超量的输入,就很难有持续的输出。每次当我下定决心挑战下日更,就发现基本毫无悬念地很快会啪啪打脸。因为无论输入还是输出,都需要消耗空闲时间,而空闲时间这种奢侈品,基本必定会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消亡。这就是为什么一旦进入工作,就几乎很难再有机会系统性地学习一门学科的原因。也因此,对于尚在校园中无忧无虑生活的学子们,抓紧当下多输出多分享,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适合这么做的时段了。
2
我也经常思考,那些能保持日更的自媒体,除了尽量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外,通常还有哪些诀窍。其实重点还是在于输入,也就是所谓“持续且超量的输入”。哪些渠道能获得这种信息输入呢?我想大概会有如下几方面吧:
一、时事新闻。信息时代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任何人都能跳上去来上几段表演,而且经常能即兴发挥到超出任何文学作品所能想象的边界,以至于让我们已经“见证历史”到“若不见证历史都不正常”的地步。所以,对这些新鲜事儿进行“追热点”和“二次创作”,是文化激荡回响的重要内容。
二、长篇连载故事。世界足够大,于是总还有很多尚未才思枯竭的原创者,在继续制造新的经典之作。在无法制造新经典时,反复吃旧IP的老本,让爸爸妈妈辈或爷爷奶奶辈的作品,不断被感慨“有生之年能否见到完结”的同时,重新收获新一批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常有的事。而围绕这些故事做周边创作甚至只是内容重新解说,都是持续创作的重要源泉。
三、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浩如烟海的书籍,每个人穷尽一生,也大概只能取一瓢饮。于是,读各种不同的书,就天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组合的可能性。于是写各种书评和感受,如同我经常干的那样,算是另一个持续输出的秘诀。
四、论文。这是学术道路不断往前延伸的基石。而且所追的论文越新,越代表人类知识的前沿边界,也越值得分享给他人。当然,这里的挑战是,能否跨越不同层次人群,来做好相应的解读。这是搞科普的人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还需要尽量避免夹带私货,客观公正地表述,这就更加困难了。
3
回到正题,我还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些获取信息,尤其是高质量信息的渠道吧。
一、首先是期刊论文,这是做技术的人最应该持续跟踪学习的。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期刊杂志,最好都将邮件提醒设置上。Google Scholar 和 arXiv.org 都是很好的资源,都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搜索,并定时自动将搜索结果发到邮箱。我的专业是生物信息,现在又身处精准医学行业,所以我通常订阅的都是生物医学相关内容,PubMed、bioRxiv 和 medRxiv 是必选。虽然的确不乏各种灌水的论文,但保持阅读一段时间,自然就能轻松把大多数灌水论文识别出来,一笑而过。此外,如果还想了解某个“神药”是否靠谱,临床试验查询其实是个不错的角度,来帮助自己鉴别真伪(此处不妨参见我之前写过的一篇《你想长生不老吗?》)
- https://scholar.google.com/
- https://arxiv.org/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
- https://www.biorxiv.org/
- https://www.medrxiv.org/
- https://clinicaltrials.gov/
二、其次是一些特定网站或电子期刊。网站诸如hackernews,在上面经常能读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想法。而电子期刊,比较有名的当属阮一峰的《科技爱好者周刊》。当然,这里少不了推荐下它的模仿者《生信爱好者周刊》。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
- https://github.com/ruanyf/weekly
- https://github.com/ShixiangWang/weekly
三、如果能翻墙(当然上面的部分网站也是需要翻墙的),值得在Twitter上找找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大牛们,关注起来,这也是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相当于是把自己的朋友圈或微博圈扩大到了世界范围。我的一些零零星星的C++或R语言的技术技巧,都是从这个渠道获得的。
四、GitHub的社区功能,诸如好友动态、网站访问趋势、主题查询及仓库推荐等等,对于关注并持续了解特定领域的项目,是非常有效的,一旦找到合适的项目,甚至可以相应仔细品读其代码实现,这是作为程序员独有的幸福。
五、当然,还有各种知识星球(包括付费和免费的)和微信群,如果花时间筛选下,也是可以优选和留存下一些专业性还不错的弱连接和信息来源的。
差不多先写这些吧。当然,我相信不少人肯定还有更好的信息渠道,不妨都慷慨些,多多分享出来。下一步,就该是我们怎么更快速地从海量信息中吸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而我也仍在摸索中。
注:本文首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