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编程二十余年的我,是如何理解精准医疗的?

2019-10-26 16:31

导言: 借老代前几天引述的一句诗: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题图

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我过去是不敢写的。但既然说了是“不靠谱颜论”,那就无所谓了,权当贡献一个自己的视角,万一不小心有点价值呢。

说医疗之前,先谈谈穿衣吧。自古有裁缝,剪裁拼凑,穿针引线,解决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一项基本需求。所谓“量体裁衣”,意味着裁缝必须依靠手工,一对一地服务客户,这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批量生产的节奏嘛。怎么让衣服能够被工厂批量生产呢?尺码规格便是重要依据。每个人的身高胖瘦不同,理论上应该每人一个号,才能做到人人合身。但为了生产能够批量化,那就只能把相近的尺码,统一到一个规格上来。比如,规定了有160、170、180这样的规格标准,那身高在165到175之间,不管是不是170,都只能选择170的衣服。那到底有多少人是精确的170呢?169.9和170.1算吗?169.99和170.01呢?可见,几乎所有人,只要不是由个人专用裁缝服务,都或多或少地,在忍受着“不合身”的衣着。

医疗也一样:众生各异,法当不同。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却往往只能从权。作为程序员,多年来难免总会被当成修电脑的,无奈地接受各种使命召唤。然而,纵然行“医”多年,我们也很少会信心满满地说“您这电脑是患了某某症,我这刚好有付方子,您让它早晚冲服,咱一个疗程后看看”,想来大概都因我们是外行,缺乏必要的循证逻辑基础训练,于是只好自己粗暴上手,凭借浑身是胆,仔细咀嚼每个具体报错,反复尝试,或修改各种配置文件,或以不同的打开方式指指点点,甚至是重启大法或重装大法,直至问题解决。可以说,这种每个案例都亲自上阵肉搏的方式,正是电脑维修的精准医疗啊!

这些年来,接触了不少医疗健康相关业务,即使非医学背景出身,耳濡目染,我也多少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医学上,之所以要做疾病的分类、定义,就是为了尽量让已经掉过的坑,积累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同类患者身上,而不至于让我们始终束手无措。然而,医学上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其疗效的评定,通常都依赖于人群效果显著差别。试药人群的效果,只要非常显著地优于对照人群,该药物就有机会获批,并被用于后续同类患者。这种时候,必然会有少数病人,由于各种未知的原因,未必真的适用于该药物。而精准医疗,就是在尝试找出这些原因,或者某些提示,使我们着眼于个体,更有把握地提前选出适合每个个体的医疗决策。我们努力开发和优化各类检测方法,来帮助细分患者人群,为的就是那个美好愿景:让每个患者都能获得最大受益。

当然,精准医疗并不是要否定传统循证医疗的逻辑,相反,它们其实是整个医疗体系在本质上相通、而形式上互补的两面。这其中涉及各种科研数字的解读和相应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利弊权衡,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述清楚。这里我立个flag:在未来的文章中,我会追溯一些经典科研案例成果,尝试以比较简洁、且易于理解、但又不至于失真的方式,来解读此类证据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作为个人,在参考它们的过程中,该抱以怎样的正确态度。

作为结语,引述一句诗: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昨天朋友圈喜大普奔的一句话,让币圈万韭欢腾。此刻,谁又顾得上警惕,那飘在半空中的死神,仍在毫无表情地凝视着大地呢?

死亡

--- END ---

注:本文首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