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Linlin Yan's Personal Website

追忆我的博客变迁史

2014-12-31 17:04

前言

GitHub Pages上把博客重新搭建起来后,由于觉得起初文章数目少,就尝试着把旧博客文章导入到新系统中来凑数。刚开始本想着挑选几篇自己觉得还凑合的就好,但翻看起旧时的文字,却生出了一番别样的感触。于是索性不论参差,一股脑儿全给搬过来吧。经过好几天的零星努力,终于赶在新年来临之前,(相比过去的失败)成功完成了最新的这次博客迁移。

蓦然回首,这几年所写博客的数目竟已有九十多篇,而最早一篇帖子已然是在七年多以前了。借着博客迁移的机会,把旧文连同朋友们的评论逐一读了一遍。在感慨自己曾经年少轻狂的同时,也不免因记忆的模糊化而嗅到了几分有趣的陌生。趁着宿命的遗忘还没有蔓延开来,在此追忆一下这些年来我的个人博客的所经历的曲折变迁。

引子

我最早接触博客,大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正值新世纪伊始,比较主流的形式还是个人主页或集体主页(记得我们厦大生科99级2班就曾经搞了个名为《水云间》的主页),每个人写点文字发布出来,已有一些博客的味道。后来我也曾搭了个相对比较正式的博客网站,打算与身在远方的欢欢和晶晶一起维护,但在发了没几篇文章之后,就逐渐荒废,最后不了了之。由于没有备份,这些到现在也都再无从考据了。

源起

我的个人博客,则要从2007年开始算起。那时因为不太喜欢腾讯QQ,所以网上聊天多用MSN。于是,某天心血来潮,就在MSN所关联的LiveSpace上开了个人博客。然而当时开博纯粹只是为了开博,以至于想不出该写点什么,就任性地做了个现在看起来很搞笑的留白。此后渐渐地有了点文字的感觉,便时而总结点技术学习的心得感受,时而卖弄点略带浪漫幻想主义色彩的呓语喃喃,自娱自乐中飘走了许多时光。

转折

然而,天朝网事风云变幻,LiveSpace也时常会抽一抽风,导致错失了一些刹那间的写作灵感。也曾因为狂热地迷恋号称“用不作恶”的Google而试图把博客搬到Blogspot上,但墙里墙外终究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直到2009年6月有一阵网络抽风特别严重,让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家可归的恐慌,于是鼓足勇气,在自己家里的台式电脑上搭建了一套wordpress系统,并借用花生壳动态域名对外发布我的博客。因为个人博客像个自己的小窝,所以我把这种在自己电脑上建站的方式戏称为背着房子的蜗牛生活,并且还特意用姓名拼音的首字母设计了一个花哨的图标来呼应这种行为。

当时的博客命名为“Dreaming Life”,一则意为期待转行做生物信息,二则意为每天总睡不够(至今如此)。说到这,我还想起更早时候曾将博客命名为“Coding Life”,一则意为程序员生涯,二则意为科幻地YY用编写代码的方式去创造新物种。

此后的将近一年里,我“背着房子”浪迹于诸如统计之都论坛,一边学习各种技术,一边复习准备考研,偶尔不务正业一下,或是搞点开源分享。直到2010年开始北大研究生的生活,这种“潇洒”的生活才被另一种忙碌所取代。由于自知水平粗浅,读研不能永远依赖侥幸,于是拼命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和接受正统的科学训练,博客也就暂停更新了好长时间,直到最后彻底关闭。

2013年中有过一阵,试图在Google Blogspot上重新搭建一套博客,命名为“Where Fantasy Continues - 启程”,不是为了分享,而仅仅是想自己随便记录点东西。然而这也没能坚持下来,每当学习和科研的事情一忙起来,对博客这事就一度又陷入懒惰,连续很久都不再更新。

重生

此前使用的各种博客系统,在文字编辑时总免不了要去仔细考虑各种格式的问题。大约是因为做程序员落下的“代码洁癖”职业病,我对此一直很是纠结,加上有过几次博客搬迁的经历,对于博客文章的导入导出存储方式都颇为不满。这也似乎是我不更新博客的一个蹩脚借口。

这个问题在GitHub+Jekyll的这套体系中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正是如此促使了我这次把博客重新搭建起来。加上新系统的灵活度很大,比如:我把博客目录按照时间段进行了分段显示,这在之前的博客系统中几乎不能实现(wordpress或许可以用一个独立页面来实现,但结合模板规范去写那些php插件也挺费劲的),这也让我对新系统好感度倍增。更重要的,所有的更改,都能够以文本的方式保存并记录到Git版本系统中,几乎永远不会丢失,查阅和修改都极其方便,更新博客的麻烦骤然降低。

在新的博客系统中,相对于原来的网站,我做了如下调整:

  1. 重新配置了各个帖子的标签,使其能够更好地被“相关文章”等链接组织起来;
  2. 将旧系统中的评论都以文本的形式存储到对应帖子中(详情可见网站源码),不再提供后续追加评论;
  3. 过去我在不同博客系统中用的名字各不相同(包括“小疯”、“yanll”、“yanlinlin82”等),现在统一成“颜林林”;
  4. 其他朋友的名称和内容都完全不变;
  5. 对文章中出现的错字和部分失效的链接进行了修正或补充说明;
  6. 旧文中提到的“翻译”项目,由于考虑到可能再发表存在文字版权等问题(我过去没有与原作者协商过),就不再加入新的系统(相应失效的链接则仍然保留在文中);
  7. 旧文中提到的开源项目,时至今日也有些过时,就也不再加入进来(相应失效的链接也仍然保留在文中),将来要有新的项目将直接加到GitHub中(这确实是个非常好的开源合作平台)。

在翻看和迁移旧文时,还有几个有趣的发现(或彩蛋):

  1. 梦境中的绝望》的评论中,Joshua Weis 曾提到“Nicolas Cage <<Next>>”,而我到后来才无意看了该电影,这次读评论才注意到是在说同一部电影。
  2. Changing the Life Style》的评论中,Joshua Weis 很有远见地说过“就目前的lifesci来说还是有很多陷阱”,现在我对此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可惜那句“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却是我现在还没能认识得特别清晰的。
  3. 今年马航飞机失联后,新闻时常提起法航,这次才发现我的博客里竟然也提到过
  4. 雾霾是早就有的,我在2009年时也记录过,只是当时不知道叫雾霾,于是果断增加了一个标签:D
  5. 进北大前的一篇博客居然提到自闭症模型实验鼠,我们实验室现在就在研究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我们组会还曾经专门讨论过小鼠模型,而我当时早忘了曾经写过这篇博客。
  6. 曾经畅想一种理想的能够离线的邮件阅读方式,现在看来其实普通的IMAP客户端就能实现,也许我当时想要的东西会更geek些(类似mutt?)。
  7. 过去眼界太窄,连GoAgent都没有听过。
  8. 对Linux命令行的了解永远不够,其实sed做大小写替换也挺简单的:sed s/\\b[a-z]/\\u&/g
  9. 第一篇》的页面英文文件名,我换用了“hello-world” :D

结语

对于这套新博客系统,我的主要目的仍是自娱自乐,同时兼顾分享一些技术等相关的心得体会。之所以不再“蜗牛”,是为了避免平时因我自己关机而导致别人无法访问,影响分享。

过去我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现在我开始怀疑其可能更应该反过来理解:“独善其身则穷,兼济天下则达”。正如井水越舀越多,不舀则可能最终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