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Linlin Yan's Personal Website

[不靠谱颜论] 关于生命科学行业的遐想 | 未来

2022-01-02 16:06

导言: 2022年伊始,来篇不靠谱的遐想,简单谈谈我对自己身处的这个行业,未来大方向的展望和愿景。


2022年伊始,来篇不靠谱的遐想,简单谈谈我对自己身处的这个行业,未来大方向的展望和愿景。虽然只是我的个人“偏见”,但应该会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吧。

1

在进入正题前,我先说说两件真实的事。

其一,是我当年高考志愿的选择。我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当时正值举国高呼“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口号,无数人因此误入让他们后悔多年的道路,因为之后的很多年里,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毕业就业的确是非常堪忧的。而我自己,则属于信念比较坚定,而后至今也从未后悔当年所做选择的少部分人。我从初中就开始自学编程,在纸上写写画画各种代码,按理说当时最佳选择应该是计算机专业,但我的志愿填报逻辑是:计算机是可以自学的,而生物学却不能,因为涉及到各种价格高昂的设备试剂及实验技能的实操学习,这些是几乎不可能自学的。

其二,在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爆发初期,在我所接触到的计算机圈子里,就有好些平时钻研计算机语言的技术极客,表达说非常希望发挥自己的计算机专长,参与到对抗新冠疫情的相关研究中来,而不是仅仅在家坐以待毙。然而,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当时甚至连拿到足够多的病毒序列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都是做不到的,更别提对于非经过专业训练的外行人员,几乎不可能实操各种生物检测分子实验了。

这两件事,都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科学的确是门让许多人心向往之的学科,它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真实且有意义的影响,然而它的参与成本,尤其是诸如现代分子水平的各种研究,都太过昂贵,以至于把很多有热情有能力的人才都拒之于门外。

2

计算机的发展,也大致有一个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上世纪中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用电子管技术,体积有整整一个房间大小,而后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把尺寸降下来,也仍然只能在大型研究机构才能使用。正因为如此,早年致力于把计算机小型化和普及化的人们,都成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创业英雄。也正是这种趋势,造就了无数起源于车库的奇思妙想被付诸实施,从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如今的生活。

生命科学也需要这样的变革,使各种生物相关的科学研究或技术研发,从高冷神秘的状态,变成让普罗大众可以更容易参与进来的状态。我相信这必定会带来学科的再一次爆发,解决大多数我们当今仍然认为无解的各种病痛或社会困局。这种想法,其实一直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甚至在硅谷发展早期,生命科学相关技术也同样是硅谷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也许,它只是需要一个或一系列契机,亦或是特定技术的诞生发展。而现在,很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了。

当然,对于这种想法,必然会有很多不同声音,其中不乏强烈的反对。无数科幻作品从各种不同角度也都有过深刻探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展开,毕竟务虚地说,正反都会有道理。以后有机会再就具体的细节做讨论。

3

这些年来,IT技术的发展同样迅猛。感觉只是一不留神,我自己的技术栈就早已被淘汰在历史洪流中。当我还在转动脑子琢磨某个功能的代码该如何手写,更加复杂的各种功能开发,甚至到直接部署产品上线,都分分钟可以被搞定,油然而生一种穿越到未来的感觉,并感觉自己确实像个滑稽的原始人。

最近开始重新学习云计算技术。一大堆早已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概念和模式,对我而言都充满新鲜感。虽然我还是忍不住会去想象和探究其背后的实现逻辑,知道其原理后,偶尔也会露出“不过如此”的阿Q心态,吐槽这些不都是新瓶装旧酒的概念炒作么。但理性思考,这些“不过如此”的技术组合,真正切切实实提高了社会全产业的快速变革,减少人们的重复劳动,为什么就当不得最优秀的创新呢?

最吸引我的,确实就是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按需分配”和“按用量计费”。这完全拉低了个人或小型公司开展计算资源密集型的研发工作的门槛。我也因此联想,在生命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成本高昂的门槛上,是否也有类似的契机?当今火热的高通量测序,因为其产能的快速扩大,应用领域的广泛渗入,大家可以混样上机,共摊成本,除了仍是人工调度外,未尝不是一种未来“按需分配”模式的雏形。如何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模块化,并由此形成规模化,形成资源池,带来成本减低的同时,也让用户可以按需获取资源,使低成本的研发开展成为可能,这是值得思考和追寻的。

4

综上,回到文章标题,关于生命科学行业的未来,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当前学科研究的壁垒,必将进一步被打破。而更多跨界的人才,尤其是具有极客精神的人才,会大量涌入这个领域,并带来更多活力,推动学科形成更快的发展速度。

其次,如同计算机领域的各种资源池化和云化,生物技术也很可能会形成类似模式,帮助个人或小型企业开展低成本快速研发。这将有助于催生更多生物产业公司的产生和落地,解决大量尚未被满足的现实需求。

此外,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相应的伦理问题、安全问题,如何得到确保,这些风险是存在的。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乐观,并不认为制度干预会导致固步自封,估计最终也会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而技术极客的思路,完全会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推动各种规则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这篇遐想虽然不靠谱,但对于我这样不靠谱的人来说,大概会是我中长期的奋斗目标。也希望在这条路上能有幸遇到你们,尤其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 END ---

注:本文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