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林的个人网站

Linlin Yan's Personal Website

[不靠谱颜论] 敢于怀疑,才能免遭蒙蔽

2019-11-26 08:47

导言: 这是一篇针对《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的简短书评。以10分为满分计,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从7分、到6分、再到4分。


这是一本描述互联网时代企业所面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管理类书籍。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因为它在选材和描述传统非互联网企业的窘境时,刻画是非常生动且到位的。比如对于FDA面临的药物设备评审通量和难度随时间越来越大、IBM公司区域经理如何狡猾应付上层检查等。当时有朋友问我是否推荐此书,我的答案是“以满分10分计,以7分推荐”。

然而后来,读到关于公司流程设计的内容时,此书提及各种流程的弊端,并开始一味过度强调“自治”和“学习型”时,我就感到有些不太符合当今趋势了。虽然今天依然有很多企业在提类似概念,但众多失败的案例,已经确认单纯强调这些方面是不够的。看了一下其出版时间,英文版2012年,中文版2014年,于是大致能理解其局限,心中的推荐评分降至6分。

再往后,读到后半本时,书中大量篇幅都围绕理想化的“团组化”模型展开,即把大企业变成一大群小企业,以提高其灵活性与适应能力。这种理念本身并无过错,或者说至少方向上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然而本书的论证逻辑却呈现一种典型的忽悠式手法,让我觉得对它的评价最多只能给到4分。其逻辑是:首先说明旧方式存在某某问题,接着选择某家成功的大公司,开始描述这家公司使用了啥啥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时,因为看到这家公司成功了,所以得出结论,这些策略的确是可以解决相应问题的。简化下来就是:“因为X,所以X”,这完全是把假设直接当成结论的做法!

这种套路在成功学和管理学的书籍中,其实颇为常见,然而往往会被读者忽略。在听这些故事时,我们都只注意到成功的少数案例,却忽略了其他大多数失败案例中,是否也同样使用了类似方法。加上这些策略和观点,往往有各色著名大师冠名,于是更加变得不容怀疑,以至于即使看到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我们也会主动为其找理由开脱。殊不知,再寻找新借口时,原来的模型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如同统计建模,一旦引入新参数,看起来虽然拟合结果更好,却增加了过拟合风险,降低了未来预测的效力。当然,对于编故事的人而言,故事兜售出去了,书畅销大卖了,也就够了,管它对不对呢,是吧?

这个世界充满着误导,想要不被蒙蔽,就需要保持敢于怀疑的态度。凡事多想想不同的情况,就像写程序尽量考虑各种边界异常,多跟自己抬抬杠,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顺带提及一件事:这两天,网易员工患绝症被裁的消息传遍业界,便有“爱心”人士跳出,以“关爱码农健康”为名拉群,极力鼓吹某保健品,群里亦有人感恩戴德,大呼“真的有效”。恶意者无孔不入,并不以舔舐人血馒头有半点愧疚和自责。果断退群,愤而诗以咏志:

恶虻毒牙狠,嗜血死不停。
唯愿睁慧眼,挥剑诛黑心。
--- END ---

注:本文发表于“不靠谱颜论”公众号,并同步至本站。